本文探討了企業在貫徹《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規范》(GB/T28001—2001標準)過程中,如何系統地識別危險源。闡述了危險源的辨識內容和識別方法,供貫標企業參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是20世紀80年代后期在國際上興起的現代安全生產管理模式,它與ISO9OOO和ISO14000等標準規定的管理體系一并被稱為后工業化時代的管理方法。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國際貿易發展的需要,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認識到貫徹這“三個標準”的重要性。目前,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尚未成為國際標準,我國在參照《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規范》(OHSAS18001—1999)的基礎上制定、發布了GB/T28001—2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規范》,為企業建立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提供了軟件基礎。
企業建立與運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目的是實現事故預防,而危險源是導致事故的根源,所以危險源是職業健康安全的核心問題,而危險源辨識則是危險源控制的起點。危險源的辨識是企業建立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初始評審階段的一項主要工作,同時也是體系的核心要素,因此危險源的辨識格外重要。下面,筆者結合建筑施工企業簡要談一下如何做好職業健康安全管理中的危險源辨識工作,以求拋磚引玉。
一、幾個術語
1.危險源。GB/T28001—2001—3.4條規定危險源是“可能導致傷害或疾病、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或這些情況組合的根源或狀態”。危險源包括職業危險因素和職業危害因素兩個方面。職業危險因素是作業場所、設備及設施的不安全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管理上的缺陷,是引發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職業危害因素是生產作業環境中存在的、可能使作業人員某些器官和系統發生異常改變、形成急性或慢性病變的因素。廣義的職業危害因素包括可引起工傷事故的職業性危險因素和可引起職業病變的職業性有害因素。狹義的職業危害因素主要指職業性有害因素。
2.危險源辨識。GT28001—2001—3.5條規定危險源辨識是“識別危險源的存在并確定其特性的過程”。危險源辨識可以理解為從企業的施工生產活動中識別出可能造成人員傷害、財產損失和環境破壞的因素,并判定其可能導致的事故類別和導致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的過程。
3.風險與風險評價。GB/T28001—2001—3.14條規定風險是“某一特定危險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組合”。3.15條規定風險評價是“評估風險大小以及確定風險是否可容許的全過程”。
4.可容許風險與安全。GB/T28001—2001—3.17條規定可容許風險是“根據組織的法律義務和職業健康安全方針,已降至組織可接受程度的風險”。3.16條規定安全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損害風險的狀態”。
二、危險源的分類
(一)根據危險源在事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安全科學理論把危險源劃分為兩大類。
1.第一類危險源。根據能量意外釋放理論,能量或危險物質的意外釋放是傷亡事故發生的物理本質。因此把施工過程中存在的可能發生意外釋放的能量或危險物質稱作第一類危險源。為了防止第一類危險源導致事故,必須采取措施約束、限制能量或危險物質,控制危險源。例如:某工程項目隧道施工涉及爆破工藝,該項目設置炸藥庫,炸藥庫中儲存的炸藥和雷管則是第一類危險源。
2.第二類危險源。正常情況下,施工過程中的能量或危險物質受到約束或限制,不會發生意外釋放,即不會發生事故。但是,一旦這些約束或限制能量或危險物質的措施受到破壞或失效,則將發生事故。導致能量或危險物質約束或限制措施破壞或失效的各種因素稱作第二類危險源。第二類危險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誤、環境因素三個方面。上例中如果該項目制定危爆物品管理辦法或其他管理制度,規范人的行為、物的狀態和環境因素,控制爆炸事故的發生,這些辦法或制度則是限制措施。但如果作業人員在炸藥庫內動火,可能發生爆炸事故,作業人員違規作業就是第二類危險源。
3.事故起因分析。一起傷亡事故的發生往往是兩類危險源共同作用和結果。第一類危險源是傷亡事故發生的能量主體,決定事故后果的嚴重程度。第二類危險源是第一類危險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條件,決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兩類危險源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第一類危險源的存在是第二類危險源出現的前提,第二類危險源的出現是第一類危險源導致事故的必要條件。因此,危險源辨識的首要任務是辨識第一類危險源,在此基礎上再辨識第二類危險源。
(二)按導致傷亡事故和職業危害的直接原因進行分類
《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代碼》(GB/T13861—1992)按導致事故和職業危害的直接原因將危險源分為六類:物理性危險、危害因素;化學性危險、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險、危害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險、危害因素;行為性危險、危害因素;其他危險、危害因素。上例中的炸藥庫(存放的炸藥)屬于化學性危險、危害因素,作業人員違規作業則是行為性危險、危害因素?!堵殬I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衛法監發[2002]63號)中將職業危害因素分為十類:粉塵類;放射性物質類(電離輻射);化學物質類;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導致職業性皮膚病的危害因素;導致職業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導致職業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職業性腫瘤的職業病變危害因素;其他職業病危害因素。
三、事故類別和職業病類別
危險源是導致事故的根源,危險源辨識既要識別危險/危害因素,又要判定可能導致的事故類別。事故在GB/T28001—2001—3.1中被定義為“造成死亡、疾病、傷害、損壞或其他損失的意外情況”。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OHSMS)關注的是活動和過程的非預期結果,這些非預期的結果可能是負面的、不良的,甚至是惡性的。對于人員來說,這種不良結果可能是死亡、疾病和傷害。我國的勞動、安全、衛生等部門通常將上述情況稱為“傷亡事故”和“職業病”。對于物質財產來說,事故造成損毀、破壞或其他形式的價值損失。
《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GB6441—1986)將事故分為20類:物體打擊;車輛傷害;機械傷害;起重傷害;觸電;淹溺;灼傷;火災;高處墜落;坍塌;冒頂片幫;透水;放炮;火藥爆炸;瓦斯爆炸;鍋爐爆炸;容器爆炸;
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傷害?!堵殬I病目錄》(衛法監發[2002]108號)將職業病分為10大類:塵肺;職業性放射性疾??;職業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職業??;生物因素所致職業??;職業性皮膚??;職業性眼??;職業性耳鼻喉口腔疾??;職業性腫瘤;其他職業病。每一大類下又分若干小類,共計l0大類115種。
四、危險源辨識
(一)危險源辨識的方法
危險源辨識的方法很多,基本方法有:詢問交談、現場觀察、查閱有關記錄、獲取外部信息、工作任務分析、安全檢查表、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事件樹分析、故障樹分析。這幾種方法都有各自的適用范圍或局限性,辨識危險源過程中使用一種方法往往還不能全面地識別其所存在的危險源,可以綜合地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方法。
(二)危險源辨識應考慮“三、三、七”的要求
所謂“三、三、七”,是指三種狀態、三種時態、七個方面。三種狀態:正常、異常、緊急;三種時態:過去、現在、將來;七種類型(安全):機械能、電能、熱能、化學能、放射能、生物因素、人機工程因素(生理、心理)。
(三)危險源辨識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1.施工工藝存在的職業危害:通過分析施工工藝構成,了解產生有害因素的作業源點及其散發有害因素的性質、特征等情況。施工工藝的特點不同,所產生的職業危害也有很大差別。例如:鐵路工程中的硫磺錨固工藝,公路路面工程中的瀝青攤鋪工藝,土石方或隧道施工中的爆破工藝,等等。
2.作業方式存在的危害:在接觸同類有害環境(物質)因素條件下,作業方式對職業危害的風險度有很大影響,我們應盡量考慮機械化或半機械化施工,并給作業人員配備專用勞動保護用品,以減少對人員的危害。
3.作業環境中存在的職業危害因素:在同一種作業方式下,由于采用的物質、環境條件的不同,對人體的危害差別頗大。一方面要識別危害因素的類型,包括化學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另一方面要識別各危害因素的存在形態、分布特征、擴散特點、成份、濃度或強度等。此外,還應分析危害因素產生及變化的原因,以便制定防護對策。
4.作業人員接觸有害因素的頻率或時間:在生產方式類似,環境因素(物質)相同的條件下,職業危害因素的程度主要取決于工人接觸的時間。
5.勞動組織:有些危害是由于勞動組織不合理引起的,如作業時間過長。通過勞動組織還可了解職業危害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情況,如接觸塵毒的人群數量、性別特征、年齡結構、行為特征等。
6.職業衛生防護設施:識別防護設施配置情況,是否配置有勞動衛生防護設備、實施通風、除塵、凈化、噪聲治理等,多工位作業場有效防護設備的覆蓋面;防護設施運行情況,如設備是否能正常運行,運行參數如何:防護效果,如集塵、毒風罩是否完好有效,閘板是否靈活可靠無泄漏,凈化效果、噪聲消除、隔離是否有效等。
五、風險評價與風險控制策劃
(一)風險評價
1.風險評價的基本知識
風險評價是體系的一個關鍵環節,也是最先進行的環節,目的是對現階段的危險源所帶來的風險進行評價分級,根據評價分級結果有針對性地進行風險控制,從而取得良好的職業健康安全績效,達到持續改進的目的。常用的風險評價方法有: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LEC)、矩陣法、預先危害分析(PHA)、故障類型及影響分析(FMEA)、風險概率評價法(PRA)、危險可操作性研究(}LZ0P)、事故樹分析(阻A)、頭腦風暴法等等。企業應結合實際情況探索最適合的風險評價。筆者推薦使用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U)法來計算每一種危險源所帶來的風險。
2.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U)
D=U
式中:D代表風險值;L代表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E代表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C代表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
施工企業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LEC在不同情況/環境的對應值。一般情況下,L在0.1~1之間,E在O.5~1O之間,C在1~1o0之間。按照D=LEC,求出風險值(D),當C≥40或D160時(企業自定),可將此風險因素列為重大風險因素。這個界限值并不是長期固定的,企業應在不同時期根據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水平確定風險級別的界限值,以符合持續改進的思想。
(二)風險控制策劃
1.選擇風險控制措施時應考慮的因素
選擇風險控制措施時應考慮下列因素:如果可能,完全消除危險源或風險,如用安全品取代危險品;如果不可能消除,應努力降低風險,如使用低壓電;可能情況下,使工作適合于員工,如考慮員工的精神和體能等因素;利用技術進步,改善控制措施;保護每個工作人員的措施;將技術管理與程序控制結合起來;引入計劃的諸如機械安全防護裝置的維護需求;在其他控制方案均已考慮過后,作為最終手段,使用個人防護用品;應急方案的需求;預防性測定指標對于監視控制措施是否符合計劃要求十分必要。
2.制定風險控制計劃的注意事項
風險控制計劃應在實施前予以評審,應針對以下內容進行評審:計劃的控鈄措施是否使風險降低到可容許水平;是否產生新的危險源;是否已選定了投資效果最佳的解決方案;受影響的人員如何評價計劃的預防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計劃的控制措施是否會被應用于實際工作中。
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計劃是體系運行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它既影響到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方針的制定,又影響到組織職業健康安全目標、管理方案、運行控制及監視和測量等要素的實施和運行,所以該要素是將企業健康安全與管理連接起來的重要環節,是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建立的基礎。如何全面、系統地辨識危險源,逐漸提高企業的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水平,是企業貫標骨干和安全工作者關注的焦點。筆者在此談論的有關內容僅供貫標企業參考。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OH&S)的內審是確保工作場所安全的重要環節。通過內審,企業能夠識別和評估潛在風險,采取預防措施,從而避免事故發生,保障員工健康和企業財產安全。
2024-04-30五一假期,高速公路成為眾多出游者的首選路線,但隨之而來的是安全檢查的多重挑戰。本文將探討在這一特殊時期,高速公路安全檢查面臨的主要挑戰,并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2024-04-29五一假期,高速公路車流量激增,安全檢查成為確保道路暢通和預防事故的關鍵環節。然而,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檢查效率,成為擺在各相關部門面前的難題。本文將探討一些實用的策略,以期在保障安全的同時,提升檢查的效率。
2024-04-29科技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集團公司在安全管理方面也需要與時俱進,以適應新形勢下的安全需求。以下是一些方法和策略,可以幫助集團公司做好安全管理,確保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長期穩定發展。
2024-04-28當談到建筑工程時,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風險評估。建筑工程風險評估可以被看作是織就安全之網的過程,它旨在識別潛在的風險和危險,從而采取措施來減少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在建筑工程中,風險評估是一項關鍵的步驟,能夠幫助確保工程項目的順利進行,并保障參與者的安全。
2024-04-25為了確保變電站的安全運行,進行全面無死角的安全檢查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確保變電站安全檢查全面無死角的方法:
2024-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