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公路建設的迅速發展,機械化程度的普遍提高.在機械化施工中,要杜絕或盡量減少事故的發生,確保機械設備及人員的安全。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樹立企業形象.就必須做好施工機械的安全管理。
公路工程施工企業機械設備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
施工任務繁重。在工程施工過程中,由于工期短、工程量大.都要依靠機械設備的加班來完成施工任務,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機械設備的超負荷運轉有些時候甚至帶病作業,極大地影響了機械設備的技術性能狀況與使用壽命.加速了機械設備的老化。
另一方面,由于公路工程施工大部分是在郊外、山區.陰雨天,到處泥濘,晴天,到處充斥施工粉塵。作業場地機械設備布局相互影響.機械設備之間、機械設備與固定建筑物之間有時不能保持安全距離。有時作業場地過于狹小,有坑凹、油垢水污等;室外作業場地缺少必要的防雨雪遮蓋;機械可移動的范圍內缺少醒目的標識標牌。夜間作業照明不夠.通道施工過程中溫度、濕度超出機械設備本身的工作環境要求。這一系列的問題造成了施工現場機械設備的工作環境比較惡劣。
施工設備調運頻繁。由于單位內部各個施工項目分布比較分散,每個項目對機械的需求時間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同一臺機械在一道工序還沒有施工結束,下一個施工點又要馬上開始投入使用。對機械設備的需求不確定性和缺少計劃使得單位內部不少機械設備在各個項目部之間的調運十分頻繁.無法將到了保修期需要進行二保的機械設備進行維修保養.有時只能延期保養。
設備勤保養。施工現場不少施工員或指揮人員只一味的追求施工進度.對設備只注重使用,對其維護保養工作一般不聞不問,這就存在操作人員為了完成施工員指定的工作任務,沒有時間對所操作的機械設備進行保養的可能,如此以來,便形成了忽視機械設備的日常保養.經常帶著小毛病作業,等到出現問題進行修理的時候,不得不進行大修,不少時候要更換總成,既浪費大量的時間,又無形之中提高了設備的修理成本。
特種作業人員素質不高.培訓少。施工現場機械設備的特種作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很多特種作業人員本身文化層次較低沒有經過正規的培訓就直接上崗,先上崗操作一段時間再去補辦一個操作證的現象時有發生更有甚者.個別操作人員在有事離開時隨便叫一個對本機械而言沒有操作經驗的人來替班。施工現場也是到了非用不可的時候才去尋求相應的操作人員;有時加班、為了應急,有些項目部會隨意招聘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也不具有操作證)的人來進行機械設備的操作然后通過某種渠道去搞一本操作證過來應付檢查。而對操作人員的實際培訓和交底工作做的很不夠。特種設備不檢測,老舊設備不淘汰。存在僥幸心理是很多機械事故的根源.龍門架倒塌,鋼絲繩斷裂.工人被攪拌機攪傷等事故不止一次的發生過。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就是不遵守操作規程.設備太陳舊,控制系統失靈等等,根源都是僥幸心理。
很多單位認為做設備檢測是只投入無產出的行為,或者認為施工期很短.沒必要去花冤枉錢:對那些比較陳舊的老化的機械設備.只要還能使用,就不會淘汰淘汰更新設備會增加施工成本。顯然.此時的機械設備是已經超出了規定的使用條件與規定期限,是否會出現故障已經不可預料。
解決措施
機械安全是在使用機械的全過程(使用、維修、保養)中達到使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因素的危害。針對以上幾個問題.結合施工過程的實際提出以下幾條解決措施:
正確選型,合理調配。機械設備由于自身的性能、結構等特性.都有一定的使用技術要求。如能嚴格地按規定合理使用機械就能充分發揮機械效率.減少機械磨損,延長使用壽命,降低使用成本。因此。在安排施工生產任務時.就要使工程項目與機械設備的使
用規范相適應。切勿“小馬拉大車”,也要防止“精機粗作等不合理使用現象的發生。根據施工任務的環境與工程量的大小合理的選擇符合當前需要的設備。
正確使用.視情維修。機械危害是指由于機械設備及其附屬設施的構件、零件、工具、工件或飛濺的固體和流體物質等的機械能(動能和勢能)作用可能產生傷害的各種物理因素以及與機械設備有關的滑絆、傾倒和跌落危險。為此在機械設備的使用過程中,操作人員與指揮人員一定要按照相關設備的安全操作規程正確使用。
同時.設備管理單位在保證機械操作人員與施工現場指揮人員正確使用機械設備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的預防機械事故的發生,在“管好、用好、養好、修好”的同時推行機械設備的風險評價工作。
機械風險評價是指以機械或機械系統為對象.用系統方式識別機械設備使用階段可能產生的各種危害因素,并對危險事件的概率和程度進行全面評價的一系列邏輯步驟。
機械的風險評價工作綜合考慮了可能影響機械安全性能的諸多因素,從機械事故的根本與源頭上控制了機械安全事故的發生。
在實際運行中,單位嚴格要求機械操作人員按標準、規范做好設備每天開機前、作業中和停機后的“一日三查的例行保養工作.發現問題和隱患及時整改.這樣既確保了設備在完好狀態下安全運行.又有效地控制了設備的維護成本。
嚴格執行機械設備退(轉)場之間實施二保帶修制度.強化二保帶修的預檢、過程中檢驗和竣工終檢工作.嚴格把好質量關。最終將合格的設備按施工生產需要進入現場使用或移交調度中心保存。
有了以上幾個方面作保證機械設備的自身性能與工作效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效避免了設備故障的出現.減少了因機械設備問題而出現的怠工.避免了機械設備的超負荷長時間運轉與帶病作業。
做好特種設備的安全檢測。由于特種設備是屬于危險性較大的設備,易造成操作手本人或他人的傷害.以及機械設備.公共設施等重大的財產損失。為保證其正常運行必須執行定期檢測檢驗制度,以避免機械事故的發生,保障生產安全和生命安全。
特種設備必須經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檢測合格取得合格證后才能投入使用.公司要求各項目部對目前已經投入使用的特種設備(包括勞務協作單位)逐一進行調查登記.對未取得檢測合格證的特種設備立即停止使用,并區別對待.需要繼續使用的必須立即進行檢測.取得合格證后才能繼續投入使用.不合格的清退出場。對那些已經超過使用期限,又無法檢測合格的設備強制報廢。
做好特種作業人員培訓。特種作業人員培訓包括作業技能的培訓與人員的安全教育培訓。人員的培訓教育工作要做到有計劃、有部署、有檢查、有考核、有針對性:一要抓好施工項目機械操作人員的準入關.將上崗前的三級安全教育工作做到位;二是編制相應的安全生產知識與安全操作規程手冊.發給現場的每一位操作人員三是做好機械設備管理人員的安全培訓工作。同時.對相關人員的安全教育培訓工作應樹立“全員安全教育培訓”的理念。無論什么人只要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機械設備相關生產活動.就必須受到安全教育培訓.上至領導.下到一般工作人員,甚至包括生產者的家屬.要讓他們知道所從事的生產勞動其安全的重要性和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保護方法讓他們從思想上認識到安全的重要性.從而達到從源頭上控制機械設備安全事故的發生。對機械的操作和維修人員,不僅要對其進行安全技術理論方面的培訓還要確保其實際操作技能的培訓落到實處,重點是提高操作人員的安全操作技能和預防事故發生的實際能力,有效控制特種設備事故的發生。
對新添置機械設備的使用和維修.大型設備單位邀請生產廠家的技術人員開專題講座并到施工現場,對機械操作人員和機械維修人員進行培訓。做到機械設備的持證上崗率1O0%,堅決杜絕無證作業和持超過復審期的作業證件操作機械.同時對于那些雖然持有機械設備操作證件.但已經連續六個月以上沒有從事過本機械操作的人員.單位必須對其進行上崗前的再培訓。
及時更新設備。當機械設備的使用壽命和經濟壽命不符合單位發展要求時就要更新設備.淘汰舊設備.不能抱絲毫僥幸的心理去繼續使用。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的加劇,筑路機械設備的安全管理將面臨新的形勢和任務.企業只有不斷更新和調整舊的管理理念,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企業只有不斷提高筑路機械的技術裝備水平和使用效率.實行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設備安全管理.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確保設備安全生產.發揮機械的最大效益。
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車的數量急劇增加。然而,與此同時,交通事故也頻頻發生,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在這個情況下,學習駕駛技能變得尤為重要,因為只有通過專業的駕校安全教育培訓,才能真正掌握正確的駕駛技巧,從而確保您的出行安全。
2023-08-31機械制造業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機械操作所帶來的危害越來越關注。正確地辨識和應對機械制造的危害,不僅可以確保員工的安全和健康,還能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事故風險。賽為安全本文將介紹機械制造的危害辨識及相應的應對措施,以促進機械制造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2023-08-22當涉及到建筑企業的安全管理時,有三類關鍵人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人員在確保建筑工地和相關項目的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的角色。他們分別是:
2023-07-13近年來,動土作業安全事故頻繁發生,給國家生命財產帶來嚴重損失。為了減少動土作業安全事故的發生,保障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和資產安全,需要加強對于動土作業安全的掌握和管理。本文就圍繞著“動土作業安全”這個關鍵詞展開論述,提出兩個問題:動土作業對于現代建筑產業有何重要意義?如何保障動土作業的安全性?下面就一起去探討一下這兩個問題吧!
2023-04-23特種作業是指從事礦山、建筑、交通、水利、鐵路、民用航空、郵電、電力、通訊、市政工程等行業領域的安全生產管理工作,以及其他特殊工種的人員,他們是必須通過專業培訓,經過嚴格考核后才能持證上崗的特殊工種,企業對這些人員的安全生產責任更大。
2023-03-14近期應急管理部化學品登記中心發布《2023年度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企業雙重預防機制數字化應用提升工作方案》(下稱《方案》),按照“持續提升、優良運行”的原則,圍繞“四個深化”,以企業重大危險源三類包保責任人履職應用為突破口,深化關鍵崗位應用;通過企業自評、地方核查、部級督導,深化企業運行質效;通過系統運維、數據提升、功能拓展,深化系統支撐保障;通過制度完善、宣傳交流,深化長效運行機制,持續推動所有重大危險源企業實現雙重預防機制優良運行。
2023-03-10